iOS的三重缓冲和微型口吃(micro stuttering)

iOS的三重缓冲和微型口吃(micro stuttering)Instrument中的Display模块:instrument-displayiOS中采用双重缓冲和三重缓冲一起使用,从display中就可以看出来。即:双缓冲不够用了就采用三缓冲。首先看看双重缓冲:双缓冲如上,此时双缓冲很够用,每次Vsync来到之前,上一帧的framebuffer(apple叫做surface+ID),所以帧率很高,基本在…

大家好,又见面了,我是你们的朋友全栈君。

Instrument 中的 Display 模块:

iOS的三重缓冲和微型口吃(micro stuttering)

instrument-display

iOS 中采用双重缓冲和三重缓冲一起使用,从 display 中就可以看出来。即:双缓冲不够用了就采用三缓冲。

首先看看双重缓冲:

iOS的三重缓冲和微型口吃(micro stuttering)

双缓冲

如上,此时双缓冲很够用,每次 Vsync 来到之前,上一帧的 frame buffer(apple叫做surface + ID),所以帧率很高,基本在 60 FPS。

其中 frame 大概就是图层上的内容吧,暂时没找到一个很专业的名词解释。例子中使用的 Layer 来话 Path,Path 不会重新生成,而是一直 addLineTo,所以内容会越来越多:

iOS的三重缓冲和微型口吃(micro stuttering)

事件代码

iOS的三重缓冲和微型口吃(micro stuttering)

绘制代码

iOS的三重缓冲和微型口吃(micro stuttering)

处理逻辑代码

接着看随着 frame 增加,进而使用三缓冲:

iOS的三重缓冲和微型口吃(micro stuttering)

三缓冲

如上图,出现了 surface 3、41、5 三个缓冲区,且随着 Vsync 信号的到来,在三个 surface 之间切换,这明显是三缓冲策略。

上图可以看到,每次的绘图时间明显的变长了(commit 之后到 queue 的间隔就是生成 bitmap 的耗时):

iOS的三重缓冲和微型口吃(micro stuttering)

image.png

这里的耗时参考意义不一定大,辩证来看。

看看之前的双缓冲的情况:

iOS的三重缓冲和微型口吃(micro stuttering)

双缓冲

上一张图片感觉有点不对,commits 之前就已经渲染完了?应该是软件的一些误差吧,不过大体也能看到,surface 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排队,这也就意味着渲染在 commits 之后很快就完成了;

上图蓝色应该是上一次 commit 之后渲染完成的 bitmap。这些流程是交错的,不可能 commit 还没提交完就已经渲染完成开始排队了。

iOS的三重缓冲和微型口吃(micro stuttering)

image.png

上一张图看上去比较真实吧~~~

上述几种情况都是没有掉帧的情况下,接下来看看三缓冲情况下不够用了,出现掉帧的情况:

iOS的三重缓冲和微型口吃(micro stuttering)

三缓冲也掉帧的情况

如上图,出现了多个 surface 展示两帧的情况,其原因就是因为 frame buffer 没有渲染完成。所以这种情况下,FPS 基本在 30 左右;

再来看一个严重掉帧的情况:

iOS的三重缓冲和微型口吃(micro stuttering)

严重掉帧

如上图,蓝色画面停留了 9 帧,而 commits 频率很正常,耗时也很短,所以这肯定不是 CPU 卡顿。

上图中,和之前明显不一样的地方在于,stutters 中也有了展示,这个词是口吃的意思。难道这就是”微型口吃“?

确实是微型口吃;

定义:帧率不一样。某几个画面渲染时间大于显示器的 Vsync 间隔,而其他的画面渲染时间小于 Vsync。即:游戏/app 的帧率(如40FPS/25ms一次) < 显示器帧率(60FPS/16ms)

表现:

iOS的三重缓冲和微型口吃(micro stuttering)

image.png

原因:FPS虽然高,但是FPS不一致导致人眼视觉上看起来更卡顿。帧率不一致,不平滑是关键;因此,相对而言,此种情况下,帧率不一致比帧率低更显得卡顿。

iOS的三重缓冲和微型口吃(micro stuttering)

降低帧率之后

做法,就是使用 Metal 中的 Api 来设置固定的帧率:

iOS的三重缓冲和微型口吃(micro stuttering)

保持帧率一直

核心点:在自己 App/游戏的最大能力范围内,保持帧率的一致;

因此,此种方案,帧率从 40FPS 降低到了 30FPS,但是视觉效果上看上去更流畅了。

不使用 Metal 框架时的另外一种做法:

iOS的三重缓冲和微型口吃(micro stuttering)

CADisplayLink

但是这种做法需要注意 CPU 的使用,每秒刷新 60 次相当于执行 60 次 commit,如果 commit 阶段占用过多 CPU,那么 CPU 可能会报表。

理想情况:

iOS的三重缓冲和微型口吃(micro stuttering)

理想情况

上图是静止画面时做的测试。如果不适用固定刷新频率,那么 FPS 基本上就是 0。而上图就是采用了固定 60hz 的刷新频率。

上图是理想状态下,此时,commits 阶段代码比较简单,将主要渲染流程交给了 Core Animation,进而转嫁到了 GPU,所以 CPU 占用很低。另外,由于画面没有更新,所以 GPU 基本上就是在两个或三个 frame buffer 上来回切换,基本上不占用 GPU,估计就是视频控制器和显示器比较忙活~~~

不理想的情况:

iOS的三重缓冲和微型口吃(micro stuttering)

不理想情况

如上图,此时虽然 GPU 占比很低,但是 CPU 长期稳定在 43%,这样还不如不使用这种固定刷新频率的方法,直接不刷新可能会更好。

注意:上述两个例子都是在静止画面的情况下所列举的例子,目的只是加深对固定刷新频率的理解,千万不要无脑直接使用到自己的项目上。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我们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发布者:全栈程序员-站长,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javaforall.net/143315.html原文链接:https://javaforall.net

(0)
全栈程序员-站长的头像全栈程序员-站长


相关推荐

  • 深度学习之GoogLeNet解读

    深度学习之GoogLeNet解读提出背景相关工作基本思想及过程提出背景 始于LeNet-5,一个有着标准的堆叠式卷积层冰带有一个或多个全连接层的结构的卷积神经网络。通常使用dropout来针对过拟合问题。 为了提出一个更深的网络,GoogLeNet做到了22层,利用inception结构,这个结构很好地利用了网络中的计算资源,并且在不增加计算负载的情况下,增加网络的宽度和深度。同时,为了优化网络质量,采用了Hebbian原

    2022年8月14日
    6
  • Android Studio Button背景颜色无法修改「建议收藏」

    Android Studio Button背景颜色无法修改「建议收藏」关于AndroidStudioButton背景无法修改,一直呈现亮紫色作为安卓初学者,发现Button的背景颜色无法修改,也没法链接到drawable的样式xml文件,前前后后折腾了好久,查阅了CSDN发现是新版本主题文件的问题,将方法分享给有需要的人原因:由于新版本的主题问题导致解决方法:将app/res/values目录下的themes”<stylename=…”一句代码改成如下内容重启Androidstudio即可<stylename=”Theme.Androi

    2022年6月20日
    59
  • 打印罗马字符_ascii非打印控制字符

    打印罗马字符_ascii非打印控制字符写的我好累,有很多不懂,拜托大家带带我

    2022年9月30日
    0
  • java中文乱码_Java中文乱码问题的解决方案[通俗易懂]

    java中文乱码_Java中文乱码问题的解决方案[通俗易懂]只要掌握了中文乱码问题产生的原因,然后对症下药,就可以顺利地解决这些问题。下面我们对容易产生乱码问题的场景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方案。1.以POST方法提交的表单数据中有中文字符由于Web容器默认的编码方式是ISO-8859-1,在Servlet/JSP程序中,通过请求对象的getParameter()方法得到的字符串是以ISO-8859-1转换而来,这是导致乱码产生的原因之一。为了避免容器以ISO…

    2022年7月8日
    21
  • amd显卡测试大风车软件md,肉眼可见的撕裂 AMD将推出FreeSync2 HDR测试工具「建议收藏」

    amd显卡测试大风车软件md,肉眼可见的撕裂 AMD将推出FreeSync2 HDR测试工具「建议收藏」如何让显示器输出帧数和显卡保持动态同步一直是让厂商们头疼的问题,因此NVIDIA推出了付费的G-Sync同步技术,AMD推出了免费的RadeonFreeSync显示技术,两者的作用方式都是让显示器更新率与电脑输出的FPS同步,让游戏画面不再撕裂、抖动,达到更滑顺的游戏表现,但若玩家没自行比较,也很难从分享文的字里行间体会到这差异。我们之前看过AMD推出的大风车测试Demo,也看过NVIDIA推出…

    2022年6月10日
    72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关注全栈程序员社区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