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ctivityManager_activity管理器

ActivityManager_activity管理器ActivityManager在操作系统中有重要的作用,本文利用操作系统源码,逐步理清ActivityManager的框架,并从静态类结构图和动态序列图两个角度分别进行剖析,从而帮助开发人员加强对系统框架及进程通信机制的理解。ActivityManager的作用参照SDK的说明,可见ActivityManager的功能是与系统中所有运行着的Activity交互提供了接口,主要的接口围绕着运

大家好,又见面了,我是你们的朋友全栈君。如果您正在找激活码,请点击查看最新教程,关注关注公众号 “全栈程序员社区” 获取激活教程,可能之前旧版本教程已经失效.最新Idea2022.1教程亲测有效,一键激活。

Jetbrains全系列IDE使用 1年只要46元 售后保障 童叟无欺

ActivityManager在操作系统中有重要的作用,本文利用操作系统源码,逐步理清ActivityManager的框架,并从静态类结构图和动态序列图两个角度分别进行剖析,从而帮助开发人员加强对系统框架及进程通信机制的理解。

ActivityManager的作用

参照SDK的说明,可见ActivityManager的功能是与系统中所有运行着的Activity交互提供了接口,主要的接口围绕着运行中的进程信息,任务信息,服务信息等。比如函数getRunningServices()的源码是:

    public List<RunningServiceInfo> getRunningServices(int maxNum)

            throws SecurityException {

        try {

            return (List<RunningServiceInfo>)ActivityManagerNative.getDefault()

                    .getServices(maxNum, 0);

        } catch (RemoteException e) {

            // System dead, we will be dead too soon!

            return null;

        }

    }

从中可以看到,ActivityManager的大多数功能都是调用了ActivityManagerNative类接口来完成的,因此,我们寻迹来看ActivityManagerNative的代码,并以此揭示ActivityManager的整体框架。

ActivityManager的静态类图

通过源吗,可以发现ActivityManagerNative类的继承关系如下:

public abstract class ActivityManagerNative extends Binder implements IActivityManager

继承自Binder类,同时实现了IActivityManager接口。

同样的,我们继续沿Binder和IActivityManager上溯,整理出如下图所示的类结构图。

 ActivityManager_activity管理器

在这张图中,绿色的部分是在SDK中开放给应用程序开发人员的接口,蓝色的部分是一个典型的Proxy模式,红色的部分是底层的服务实现,是真正的动作执行者。这里的一个核心思想是Proxy模式,我们接下来对此模式加以介绍。

Proxy模式

Proxy模式,也称代理模式,是经典设计模式中的一种结构型模式,其定义是为其他对象提供一种代理以控制对这个对象的访问,简单的说就是在访问和被访问对象中间加上的一个间接层,以隔离访问者和被访问者的实现细节。

结合上面的类结构图,其中ActivityManager是一个客户端,为了隔离它与ActivityManagerService,有效降低甚至消除二者的耦合度,在这中间使用了ActivityManagerProxy代理类,所有对ActivityManagerService的访问都转换成对代理类的访问,这样ActivityManager就与ActivityManagerService解耦了。这就是代理模式的典型应用场景。

为了让代理类与被代理类保持一致的接口,从而实现更加灵活的类结构,或者说完美的屏蔽实现细节,通常的作法是让代理类与被代理类实现一个公共的接口,这样对调用者来说,无法知道被调用的是代理类还是直接是被代理类,因为二者的接口是相同的。

这个思路在上面的类结构图里也有落实,IActivityManager接口类就是起的这个作用。

以上就是代理模式的思路,有时我们也称代理类为本地代理(Local Proxy),被代理类为远端代理(Remote Proxy)。

本地代理与远端代理的Binder

我们再来看一下Binder类的作用,Binder的含义可能译为粘合剂更为贴切,即将两侧的东西粘贴起来。在操作系统中,Binder的一大作用就是连接本地代理和远端代理。Binder中最重要的一个函数是:

    public final boolean transact(int code, Parcel data, Parcel reply,

            int flags) throws RemoteException {

                   ……

        boolean r = onTransact(code, data, reply, flags);

        if (reply != null) {

            reply.setDataPosition(0);

        }

        return r;

    }

它的作用就在于通过code来表示请求的命令标识,通过data和reply进行数据传递,只要远端代理能实现onTransact()函数,即可做出正确的动作,远端的执行接口被完全屏蔽了。

当然,Binder的实现还是很复杂的,不仅是类型转换,还要透过Binder驱动进入KERNEL层来完成进程通信,这些内容不在本文的范围之内,故此处不再深入解析相应的机制。此处我们只要知道Binder的transact()函数实现就可以了。

到此为止,我们对ActivityManager的静态类结构就分析完了,但这还不足以搞清在系统运行中的调用过程,因此,我们以下图的序列图为基础,结合源码探索一下ActivityManager运行时的机制。

动态序列图

 

ActivityManager_activity管理器 

我们以ActivityManager的getRunningServices()函数为例,对上述序列图进行解析。

    public List<RunningServiceInfo> getRunningServices(int maxNum)

            throws SecurityException {

        try {

            return (List<RunningServiceInfo>)ActivityManagerNative.getDefault()

                    .getServices(maxNum, 0);

        } catch (RemoteException e) {

            // System dead, we will be dead too soon!

            return null;

        }

    }

可以看到,调用被委托到了ActivatyManagerNative.getDefault()。

    static public IActivityManager asInterface(IBinder obj)

{

                   ……

        return new ActivityManagerProxy(obj);

    }

   

    static public IActivityManager getDefault()

{

……

        IBinder b = ServiceManager.getService(“activity”);

        gDefault = asInterface(b);

        return gDefault;

    }

从上述简化后的源码可以看到,getDefault()函数返回的是一个ActivityManagerProxy对象的引用,也就是说,ActivityManager得到了一个本地代理。

因为在IActivityManager接口中已经定义了getServices()函数,所以我们来看这个本地代理对该函数的实现。

    public List getServices(int maxNum, int flags) throws RemoteException {

        Parcel data = Parcel.obtain();

        Parcel reply = Parcel.obtain();

                   ……

        mRemote.transact(GET_SERVICES_TRANSACTION, data, reply, 0);

        ……

    }

从这个代码版段我们看到,调用远端代理的transact()函数,而这个mRemote就是ActivityManagerNative的Binder接口。

接下来我们看一下ActivityManagerNative的代码,因为该类是继承于Binder类的,所以transact的机制此前我们已经展示了代码,对于该类而言,重要的是对onTransact()函数的实现。

    public boolean onTransact(int code, Parcel data, Parcel reply, int flags)

            throws RemoteException {

        switch (code) {

        case GET_SERVICES_TRANSACTION: {

                            ……

            List list = getServices(maxNum, fl);

                            ……

            return true;

        }

……

        }

        return super.onTransact(code, data, reply, flags);

    }

在onTrasact()函数内,虽然代码特别多,但就是一个switch语句,根据不同的code命令进行不同的处理,比如对于GET_SERVICES_TRANSACTION命令,只是调用了getServices()函数。而该函数的实现是在ActivityManagerService类中,它是ActivityManagerNative的子类,对于该函数的实现细节,不在本文中详细分析。

Activity启动

在经过前文的学习以后,我们一起来整理一下Activity的启动机制。就从Activity的startActivity()函数开始吧。

startActivity()函数调用了startActivityForResult()函数,该函数有源码如下:

    public void startActivityForResult(Intent intent, int requestCode) {

        ……

            Instrumentation.ActivityResult ar =

                mInstrumentation.execStartActivity(

                    this, mMainThread.getApplicationThread(), mToken, this,

                    intent, requestCode);

                   ……

    }

可见,功能被委托给Instrumentation对象来执行了。这个类的功能是辅助Activity的监控和测试,在此我们不详细描述,我们来看它的execStartActivity()函数。

    public ActivityResult execStartActivity(

        Context who, IBinder contextThread, IBinder token, Activity target,

        Intent intent, int requestCode) {

                   ……

        try {

            int result = ActivityManagerNative.getDefault()

                .startActivity(whoThread, intent,

                        intent.resolveTypeIfNeeded(who.getContentResolver()),

                        null, 0, token, target != null ? target.mEmbeddedID : null,

                        requestCode, false, false);

            checkStartActivityResult(result, intent);

        } catch (RemoteException e) {

        }

        return null;

    }

在这个函数里,我们看到了前文熟悉的ActivityManagerNative.getDefault(),没错,利用了ActivityManagerService。通过前文的线索,利用Proxy模式,我们可以透过ActivityManagerProxy,通过Binder的transact机制,找到真正的动作执行者,即ActivityManagerService类的startActivity()函数,并沿此线索继续追踪源码,在startActivityLocked()函数里边看到了mWindowManager.setAppStartingWindow的语句调用,mWindowManager是WindowManagerService对象,用于负责界面上的具体窗口调试。

通过这样的源码追踪,我们了解到了Activity启动的底层实现机制,也加深了对Proxy模式和Binder机制的理解。从而为学习其他框架打下了基础。

总结

本文从静态类结构和动态类结构两个角度分析了ActivityManager的框架,兼顾了Binder机制和代理模式在进程间通信的机理,对帮助开发人员深化操作系统的结构和框架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我们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发布者:全栈程序员-站长,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javaforall.net/196326.html原文链接:https://javaforall.net

(0)
全栈程序员-站长的头像全栈程序员-站长


相关推荐

  • Java Calendar 设置时间

    Java Calendar 设置时间Calendarcal=Calendar.getInstance();cal.setTime(newSimpleDateFormat(“yyyy-MM-ddHH时”).parse(request.getParameter(“firstTime”)));  //获取时间参数intyear=cal.get(Calendar.YEAR);intmonth=cal.

    2022年5月13日
    94
  • 【病毒取样】取证分析之逆向服务器提权开启3389远程连接工具[通俗易懂]

    【病毒取样】取证分析之逆向服务器提权开启3389远程连接工具[通俗易懂]通常用作黑客攻击网站拿到服务器Webshell提升站点服务器权限后,对站点和数据库服务器两台服务器分离的情况,延申权限到数据库服务器。开启数据库服务器的3389远程连接。1、程序信息MD5值:58946C2FE49563591EBE0D61F457DE0A大小:178KB(182,526字节)病毒家族名:Virus.Win32.Parite.a分析黑客小工具是怎么实现的,…

    2022年7月25日
    5
  • ubuntu clion 2022版激活码【2022.01最新】2022.02.21

    (ubuntu clion 2022版激活码)JetBrains旗下有多款编译器工具(如:IntelliJ、WebStorm、PyCharm等)在各编程领域几乎都占据了垄断地位。建立在开源IntelliJ平台之上,过去15年以来,JetBrains一直在不断发展和完善这个平台。这个平台可以针对您的开发工作流进行微调并且能够提供…

    2022年4月1日
    463
  • arping指令linux,arping

    arping指令linux,arping例a,指定IP发送ARP请求[root@Blackghost~]arping192.168.1.11ARPING192.168.1.11from192.168.1.6eth0Unicastreplyfrom192.168.1.11[08:00:27:7e:b8:08]2.780msUnicastreplyfrom192.168.1.11[08:00:27:7e:b8…

    2022年6月10日
    40
  • 96 年美女胜出!那个有关“猪脸识别”的比赛决出冠军啦

    96 年美女胜出!那个有关“猪脸识别”的比赛决出冠军啦点击上方“程序员小灰”,选择“置顶公众号”有趣有内涵的文章第一时间送达!还记得前段时间风靡技术界的“猪脸识别”吗?据了解,在知乎上与此有关的仅仅一个问题的浏览量就超过了35万,”猪脸识别”是JDD-2017京东金融全球数据探索者大赛的四大赛题之一,自从京东金融JDD大赛启动,就掀起了好大一波关注。而最近,这个与“猪脸识别”有关的JDD—2017京东金融全球数据探索者大赛经过多轮

    2022年6月21日
    25
  • 自动化渗透测试系统_自动化测试用例管理工具

    自动化渗透测试系统_自动化测试用例管理工具一.渗透测试“三板斧”1.信息搜集——全面了解系统网络信息:DNSIP端口服务器信息:操作系统版本服务中间件;版本WEB系统信息:使用技术部署系统数据库第三方软件:版本社工记录:个人邮件地址泄露账号密码历史网站信息2.漏洞利用——占领根据地web漏洞发现系统漏洞发现漏洞利用编写自动漏洞利用脚本放置隐蔽后门3.横向扩展——扩大成果,深度挖掘内网架构分析、攻陷信息中心和数据中心、突破认证服务器(AD域)、内网中间人攻击(获取单点信息)、多级多点后

    2022年8月12日
    5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关注全栈程序员社区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