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学习基础】EM算法

【机器学习基础】EM算法目录一样例二公式描述三参考文献最大期望算法(Expectation-maximizationalgorithm,又译为期望最大化算法),是在概率模型中寻找参数最大似然估计或者最大后验估计的算法,其中概率模型依赖于无法观测的隐性变量。最大期望算法经过两个步骤交替进行计算:第一步是计算期望(E),…

大家好,又见面了,我是你们的朋友全栈君。

目录

一 样例      

二 公式描述

三 参考文献


          最大期望算法(Expectation-maximization algorithm,又译为期望最大化算法),是在概率模型中寻找参数最大似然估计或者最大后验估计的算法,其中概率模型依赖于无法观测的隐性变量。

          最大期望算法经过两个步骤交替进行计算:

           第一步是计算期望(E),利用对隐藏变量的现有估计值,计算其最大似然估计值;

           第二步是最大化(M),最大化在E步上求得的最大似然值来计算参数的值。M步上找到的参数估计值被用于下一个E步计算中,这个过程不断交替进行。

一 样例      

        举个例子,抛硬币,有两个硬币,但是两个硬币的材质不同导致其出现正反面的概率不一样,目前我们只有一组观测数据,要求出每一种硬币投掷时正面向上的概率。总共投了五轮,每轮投掷五次,现在先考虑一种简单的情况,假设我们知道这每一轮用的是哪一个硬币去投掷的:

【机器学习基础】EM算法

 

        那么我们拿着这样的一组数据,就可以很轻松的估计出A硬币和B硬币出现正面的概率,如下:

        PA = (3+1+2)/ 15 = 0.4

        PB= (2+3)/10 = 0.5

        现在把问题变得复杂一点,假设我们不知道每一次投掷用的是哪一种硬币,等于是现在的问题加上了一个隐变量,就是每一次选取的硬币的种类。

 

【机器学习基础】EM算法

        那么现在可以想一想,假设我们把每一次硬币的种类设为z,则这五次实验生成了一个5维的向量(z1,z2,z3,z4,z5),现在问题来了,如果我们要根据观测结果去求出PA,PB,那么首先需要知道z,但是如果用最大似然估计去估计z,又要先求出PA,PB。这就产生了一个循环。那么这个时候EM算法的作用就体现出来了,EM算法的基本思想是:先初始化一个PA,PB,然后我们拿着这个初始化的PA,PB用最大似然概率估计出z,接下来有了z之后就用z去计算出在当前z的情况下的PA,PB是多少,然后不断地重复这两个步骤直到收敛。

        有了这个思想之后现在用这个思想来做一下这个例子,假设初始状态下PA=0.2, PB=0.7,然后我们根据这个概率去估计出z:

 

【机器学习基础】EM算法

        按照最大似然估计,z=(B,A,A,B,A),有了z之后我们反过来重新估计一下PA,PB:

         PA = (2+1+2)/15 = 0.33

         PB =(3+3)/10 = 0.6

        可以看到PA,PB的值已经更新了,假设PA,PB的真实值0.4和0.5,那么你在不断地重复这两步你就会发现PA,PB在不断地靠近这两个真实值。

二 公式描述

        假设目标函数表示为:

                                                                             L(\theta)=\prod_{j=1}^{N}P_\theta(y_i)

其中\theta为概率分布P_\theta(y)的参数,在没有隐变量的情况下,我们求解L的最大值的套路是先对L取对数,将连乘的形式转换成累加的形式,然后就可以对未知数\theta进行求导,只需要求得导数为0的位置未知量的值即为目标函数的极大值。但是,如果概率分布中有隐变量存在时,我们用全概率公式把隐变量在上式中体现出来:

全概率公式:

P(B)=\sum_{i=1}^{n}P(A_i)P(B|A_i)

其中A需是一组完备事件组且都有正概率,则对任意B上式都成立。

                                                                 L(\theta)=\prod_{j=1}^{N}\sum_{z}P_\theta(z)P_\theta(y_i|z)

两边同时取对数ln:

                                                         lnL(\theta)=\sum_{j=1}^{N}ln\sum_{z}P_\theta(z)P_\theta(y_i|z)

从上式中可以看出,如果要按照之前的套路,那就需要对上式进行求偏导,但是由于ln中还包含了求和项,在偏导数中的形式将会非常复杂,而且很难求得解析解。因此需要找到一种办法去求得解析解的近似解,这里就引入了EM算法。为了表述的方便性,在这里用l(\theta)代表lnL(\theta),则:

                                              l(\theta)=\sum_{j=1}^{N}ln\sum_{z}P_\theta(z)P_\theta(y_i|z)

对于求解近似解,EM算法采用的是迭代的方式不断地逼近真实值,假设第n次迭代的参数值为\theta_n,第n+1次迭代的参数值为\theta_{n+1},那么其实只要满足\theta_n目前是作为已知的值,那么来看一看l(\theta)-l(\theta_n)

l(\theta)-l(\theta_n)=\sum_{j=1}^{N}ln\sum_{Z}P_\theta(y_j|z)P_\theta(z)-\sum_{j=1}^{N}ln\sum_{Z}P_{\theta_n}(y_j|z)P_{\theta_n}(z)

由于这里\theta_n是作为常数的,因此右式中的第二项可以不用将隐变量体现出,化简如下:

                    =\sum_{j=1}^{N}ln\sum_{Z}P_\theta(y_j|z)P_\theta(z)-\sum_{j=1}^{N}lnP_{\theta_n}(y_j)

                    =\sum_{j=1}^{N}\left [ ln\sum_{Z}P_\theta(y_j|z)P_\theta(z)-lnP_{\theta_n}(y_j)\right ]

上式中,其实只需要关注求和里面的项就好了,做一个标注,记ln\sum_{Z}P_\theta(y_j|z)P_\theta(z)为I项,记为lnP_{\theta_n}(y_j)II项,接下来分别对这两项进行化简:

I项:

                   ln\sum_{Z}P_\theta(y_j|z)P_\theta(z)=ln\sum_{Z}P_\theta(y_j|z)\frac{P_{\theta_n}(z|y_j)P_\theta(z)}{P_{\theta_n}(z|y_j)}

上式中的变换是因为\sum_{Z}P_{\theta_n}(z|y)=1

接下来还会用到Jensen不等式,Jensen不等式是这么描述的:

假设f(x)为凸函数,X是随机变量,那么:E[f(X)]>=f(E[X]),通俗的说法是函数的期望大于等于期望的函数。

特别地,如果f是严格凸函数,当且仅当 P\left( X=EX \right) =1 ,即 X 是常量时,上式取等号,即E\left[ f\left( X \right) \right] =f\left( EX \right),如下图所示:

                                                clip_image019

 

 

再观察一下I项,感觉有一些像能够用Jensen不等式进行再一次的化简,下面写的直观一点:

                          =ln\sum_{Z}P_\theta(y_j|z)\frac{P_{\theta_n}(z|y_j)P_\theta(z)}{P_{\theta_n}(z|y_j)}=ln\sum_{Z}P_{\theta_n}(z|y_j)\frac{P_\theta(y_j|z)P_\theta(z)}{P_{\theta_n}(z|y_j)}

P_{\theta_n}(y_j)当成X,那么上式\sum_{Z}P_{\theta_n}(z|y_j)\frac{P_\theta(y_j|z)P_\theta(z)}{P_{\theta_n}(z|y_j)}就是EX,又因为ln函数是凹函数,所以根据Jensen不等式有f(E[X])>=E[f(X)],则

                    ln\sum_{Z}P_{\theta_n}(z|y_j)\frac{P_\theta(y_j|z)P_\theta(z)}{P_{\theta_n}(z|y_j)}\geqslant \sum_{Z}P_{\theta_n}(z|y_j)ln\frac{P_{\theta}(y_j|z)P_\theta(z)}{P_{\theta_n}(z|y_j)}

II项:

                    lnP_{\theta_n}(y_j)=\left [ lnP_{\theta_n}(y_j) \right ]\cdot \sum_{Z}P_{\theta_n}(z|y_j)

                                     = \sum_{Z}P_{\theta_n}(z|y_j) lnP_{\theta_n}(y_j)

然后再把I-II合并起来看一下:

I-II\geqslant \sum_{j=1}^{N}\left [ \sum_{Z}P_{\theta_n}(z|y_j)ln\frac{P_{\theta}(y_j|z)P_\theta(z)}{P_{\theta_n}(z|y_j)}-\sum_{Z}P_{\theta_n}(z|y_j) lnP_{\theta_n}(y_j) \right]

            =\sum_{j=1}^{N} \sum_{Z}P_{\theta_n}(z|y_j) \left[ ln\frac{P_{\theta}(y_j|z)P_\theta(z)}{P_{\theta_n}(z|y_j)}-lnP_{\theta_n}(y_j) \right ]

           =\sum_{j=1}^{N} \sum_{Z}P_{\theta_n}(z|y_j) \left[ ln\frac{P_{\theta}(y_j|z)P_\theta(z)}{P_{\theta_n}(z|y_j)P_{\theta_n}(y_j)} \right ]

           =\sum_{j=1}^{N} \sum_{Z}P_{\theta_n}(z|y_j) \left[ ln\frac{P_{\theta}(y_j,z)}{P_{\theta_n}(z,y_j)} \right ]

将上式代回l(\theta)-l(\theta_n)

l(\theta)-l(\theta_n)\geqslant \sum_{j=1}^{N} \sum_{Z}P_{\theta_n}(z|y_j) \left[ ln\frac{P_{\theta}(y_j,z)}{P_{\theta_n}(z,y_j)} \right ]

l(\theta)\geqslant \sum_{j=1}^{N}\sum_{Z}P_{\theta_n}(z|y_j) \left[ ln\frac{P_{\theta}(y_j,z)}{P_{\theta_n}(z,y_j)} \right ]+l(\theta_n)

将右边的这一大串记为Q(\theta|\theta_n),称为下边界函数,EM算法的目的是要取得目标函数的极大值,那么可以通过不断地提升下边界函数值来不断地提升目标函数的值,接下来,再看一下Q(\theta|\theta_n),将其化简为便于优化迭代的形式:

                                        Q(\theta|\theta_n)=l(\theta_n)+ \sum_{j=1}^{N} \sum_{Z}P_{\theta_n}(z|y_j) \left[ ln\frac{P_{\theta}(y_j,z)}{P_{\theta_n}(z,y_j)} \right ]

可以看到在等式的右边,由于我们之前的假设是\theta_n是已知的,那么把已知量和未知量分开:

 

                                                     = \sum_{j=1}^{N} \sum_{Z}P_{\theta_n}(z|y_j) lnP_{\theta}(y_j,z)+l(\theta_n) -\sum_{j=1}^{N} \sum_{Z}P_{\theta_n}(z|y_j) lnP_{\theta_n}(z,y_j)

上式中,等号右边的第一项中带未知项,第二项和第三项都是常数,所以接下来的过程就简单了,我们只要对这个式子求偏导\frac{\partial Q(\theta|\theta_n)}{\partial \theta}=0,求得此时取极大值时\theta的取值,这个值就是进入到下一步迭代是的概率分布参数值\theta_{n+1},有了\theta_{n+1}之后就可以获得Q(\theta|\theta_{n+1}),然后不断地迭代直到收敛。图示的话如下:

【机器学习基础】EM算法

 

三 参考文献

1. 如何通俗理解EM算法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我们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发布者:全栈程序员-站长,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javaforall.net/148018.html原文链接:https://javaforall.net

(0)
全栈程序员-站长的头像全栈程序员-站长


相关推荐

  • 解构赋值的作用_数组解构赋值

    解构赋值的作用_数组解构赋值文章目录概念数组解构声明分别赋值解构默认值交换变量值解构函数返回的数组忽略返回值(或跳过某一项)赋值数组剩余值给一个变量嵌套数组解构字符串解构对象解构基础对象解构赋值给新变量名解构默认值赋值给新对象名的同时提供默认值同时使用数组和对象解构不完全解构赋值剩余值给一个对象嵌套对象解构(可忽略解构)注意事项小心使用已声明变量进行解构函数参数的解构赋值解构的用途交换变量的值从函数返回多个值提取JSON数据概念ES6提供了更简洁的赋值模式,从数组和对象中提取值,这被称为解构示例:[a,b]=[50,1

    2022年10月22日
    0
  • 在线html代码生成器,支持网页快速排版 CSS代码一键生成的在线设计工具

    在线html代码生成器,支持网页快速排版 CSS代码一键生成的在线设计工具用户体验现在作为很多工作的重中之重,设计师们更要把用户体验放在第一位,如果你曾经尝试过想把你的板面调整到最适合阅读的状态,就会知道多么令人抓狂。但是懒人总是会创造出新科技,国外开发者为我们带来了今天要讲的协助设计网页排版及字型等相关属性的便利工具。typeanything前段时间登上国外媒体网站后深获好评,这是一项非常方便的在线工具,功能设计很简单,主要提供一段文章模板(里头包含h1、h2…

    2022年5月11日
    128
  • java匿名对象_匿名对象概念和使用

    java匿名对象_匿名对象概念和使用在千峰“逆战”学习第14天Personperson=newPerson(“骚杰”,66,‘男’);Person类名person对象名newPerson(…)像内存的堆区申请空间,创建一个Person类对象使用的内存空间匿名对象没有名字的对象,没有对象名的对象格式:new构造方法(所需参数)用途1.提高开发效率,隐形眼镜日抛,一次性筷子匿名对象当前行使用…

    2022年9月6日
    1
  • 使用git实现免密操作、TortoiseGit实现SSH免密码操作

    使用git实现免密操作、TortoiseGit实现SSH免密码操作

    2021年9月26日
    69
  • redis实现 spring-redis-data初学习

    redis实现 spring-redis-data初学习

    2021年9月9日
    54
  • gitee怎么提交作业_git的更新与提交

    gitee怎么提交作业_git的更新与提交如何使用git提交作业收作业方法论:今天就来用一个通俗易懂的自然模型来解释Git的commit,pull和push。不过,我们首先要理解两个名词,remote,local。remote,翻译

    2022年8月1日
    4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关注全栈程序员社区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