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向传播——通俗易懂[通俗易懂]

反向传播——通俗易懂[通俗易懂]最近在看深度学习的东西,一开始看的吴恩达的UFLDL教程,有中文版就直接看了,后来发现有些地方总是不是很明确,又去看英文版,然后又找了些资料看,才发现,中文版的译者在翻译的时候会对省略的公式推导过程进行补充,但是补充的又是错的,难怪觉得有问题。反向传播法其实是神经网络的基础了,但是很多人在学的时候总是会遇到一些问题,或者看到大篇的公式觉得好像很难就退缩了,其实不难,就是一个链式求导法则反复用。如果…

大家好,又见面了,我是你们的朋友全栈君。

最近在看深度学习的东西,一开始看的吴恩达的UFLDL教程,有中文版就直接看了,后来发现有些地方总是不是很明确,又去看英文版,然后又找了些资料看,才发现,中文版的译者在翻译的时候会对省略的公式推导过程进行补充,但是补充的又是错的,难怪觉得有问题。反向传播法其实是神经网络的基础了,但是很多人在学的时候总是会遇到一些问题,或者看到大篇的公式觉得好像很难就退缩了,其实不难,就是一个链式求导法则反复用。如果不想看公式,可以直接把数值带进去,实际的计算一下,体会一下这个过程之后再来推导公式,这样就会觉得很容易了。

  说到神经网络,大家看到这个图应该不陌生:

反向传播——通俗易懂[通俗易懂]

 

  这是典型的三层神经网络的基本构成,Layer L1是输入层,Layer L2是隐含层,Layer L3是隐含层,我们现在手里有一堆数据{x1,x2,x3,…,xn},输出也是一堆数据{y1,y2,y3,…,yn},现在要他们在隐含层做某种变换,让你把数据灌进去后得到你期望的输出。如果你希望你的输出和原始输入一样,那么就是最常见的自编码模型(Auto-Encoder)。可能有人会问,为什么要输入输出都一样呢?有什么用啊?其实应用挺广的,在图像识别,文本分类等等都会用到,我会专门再写一篇Auto-Encoder的文章来说明,包括一些变种之类的。如果你的输出和原始输入不一样,那么就是很常见的人工神经网络了,相当于让原始数据通过一个映射来得到我们想要的输出数据,也就是我们今天要讲的话题。

  本文直接举一个例子,带入数值演示反向传播法的过程,公式的推导等到下次写Auto-Encoder的时候再写,其实也很简单,感兴趣的同学可以自己推导下试试:)

  假设,你有这样一个网络层:

反向传播——通俗易懂[通俗易懂]

  第一层是输入层,包含两个神经元i1,i2,和截距项b1;第二层是隐含层,包含两个神经元h1,h2和截距项b2,第三层是输出o1,o2,每条线上标的wi是层与层之间连接的权重,激活函数我们默认为sigmoid函数。

  现在对他们赋上初值,如下图:

反向传播——通俗易懂[通俗易懂]

  其中,输入数据  i1=0.05,i2=0.10;

     输出数据 o1=0.01,o2=0.99;

     初始权重  w1=0.15,w2=0.20,w3=0.25,w4=0.30;

           w5=0.40,w6=0.45,w7=0.50,w8=0.55

 

  目标:给出输入数据i1,i2(0.05和0.10),使输出尽可能与原始输出o1,o2(0.01和0.99)接近。

 

  Step 1 前向传播

  1.输入层—->隐含层:

  计算神经元h1的输入加权和:

反向传播——通俗易懂[通俗易懂]

神经元h1的输出o1:(此处用到激活函数为sigmoid函数):

反向传播——通俗易懂[通俗易懂]

 

 

  同理,可计算出神经元h2的输出o2:

  反向传播——通俗易懂[通俗易懂]

 

  2.隐含层—->输出层:

  计算输出层神经元o1和o2的值:

  反向传播——通俗易懂[通俗易懂]

反向传播——通俗易懂[通俗易懂]

 

这样前向传播的过程就结束了,我们得到输出值为[0.75136079 , 0.772928465],与实际值[0.01 , 0.99]相差还很远,现在我们对误差进行反向传播,更新权值,重新计算输出。

 

Step 2 反向传播

1.计算总误差

总误差:(square error)

反向传播——通俗易懂[通俗易懂]

但是有两个输出,所以分别计算o1和o2的误差,总误差为两者之和:

反向传播——通俗易懂[通俗易懂]

反向传播——通俗易懂[通俗易懂]

反向传播——通俗易懂[通俗易懂]

 

2.隐含层—->输出层的权值更新:

以权重参数w5为例,如果我们想知道w5对整体误差产生了多少影响,可以用整体误差对w5求偏导求出:(链式法则)

反向传播——通俗易懂[通俗易懂]

下面的图可以更直观的看清楚误差是怎样反向传播的:

反向传播——通俗易懂[通俗易懂]

现在我们来分别计算每个式子的值:

计算反向传播——通俗易懂[通俗易懂]

反向传播——通俗易懂[通俗易懂]

计算反向传播——通俗易懂[通俗易懂]

反向传播——通俗易懂[通俗易懂]

(这一步实际上就是对sigmoid函数求导,比较简单,可以自己推导一下)

 

计算反向传播——通俗易懂[通俗易懂]

反向传播——通俗易懂[通俗易懂]

最后三者相乘:

反向传播——通俗易懂[通俗易懂]

这样我们就计算出整体误差E(total)对w5的偏导值。

回过头来再看看上面的公式,我们发现:

反向传播——通俗易懂[通俗易懂]

为了表达方便,用反向传播——通俗易懂[通俗易懂]来表示输出层的误差:

反向传播——通俗易懂[通俗易懂]

因此,整体误差E(total)对w5的偏导公式可以写成:

反向传播——通俗易懂[通俗易懂]

如果输出层误差计为负的话,也可以写成:

反向传播——通俗易懂[通俗易懂]

最后我们来更新w5的值:

反向传播——通俗易懂[通俗易懂]

(其中,反向传播——通俗易懂[通俗易懂]是学习速率,这里我们取0.5)

同理,可更新w6,w7,w8:

反向传播——通俗易懂[通俗易懂]

 

3.隐含层—->隐含层的权值更新:

 方法其实与上面说的差不多,但是有个地方需要变一下,在上文计算总误差对w5的偏导时,是从out(o1)—->net(o1)—->w5,但是在隐含层之间的权值更新时,是out(h1)—->net(h1)—->w1,而out(h1)会接受E(o1)和E(o2)两个地方传来的误差,所以这个地方两个都要计算。

 

反向传播——通俗易懂[通俗易懂]

 

计算反向传播——通俗易懂[通俗易懂]

反向传播——通俗易懂[通俗易懂]

先计算反向传播——通俗易懂[通俗易懂]

反向传播——通俗易懂[通俗易懂]

反向传播——通俗易懂[通俗易懂]

反向传播——通俗易懂[通俗易懂]

反向传播——通俗易懂[通俗易懂]

同理,计算出:

          反向传播——通俗易懂[通俗易懂]

两者相加得到总值:

反向传播——通俗易懂[通俗易懂]

再计算反向传播——通俗易懂[通俗易懂]

反向传播——通俗易懂[通俗易懂]

再计算反向传播——通俗易懂[通俗易懂]

反向传播——通俗易懂[通俗易懂]

最后,三者相乘:

反向传播——通俗易懂[通俗易懂]

 为了简化公式,用sigma(h1)表示隐含层单元h1的误差:

反向传播——通俗易懂[通俗易懂]

最后,更新w1的权值:

反向传播——通俗易懂[通俗易懂]

同理,额可更新w2,w3,w4的权值:

反向传播——通俗易懂[通俗易懂]

 

  这样误差反向传播法就完成了,最后我们再把更新的权值重新计算,不停地迭代,在这个例子中第一次迭代之后,总误差E(total)由0.298371109下降至0.291027924。迭代10000次后,总误差为0.000035085,输出为[0.015912196,0.984065734](原输入为[0.01,0.99]),证明效果还是不错的。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我们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发布者:全栈程序员-站长,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javaforall.net/130465.html原文链接:https://javaforall.net

(0)
全栈程序员-站长的头像全栈程序员-站长


相关推荐

  • pycharm安装tensorflow_tensorflow到底是什么

    pycharm安装tensorflow_tensorflow到底是什么首先,本人在配置上花了好久的时间,踩了很多坑,为了方便大家,在这里说明一下在windows10系统上,是如何配置tensorflow的环境的。(版本Python3.5.6tensorflow1.10.0)我们采用的是anaconda下的配置方法,这个软件的好处有很多,是专门面向python的拓展包,在搭建的环境中可以一键安装自己想要的包。一,下载anacondaAnaconda的最新版本是3.5.3这个版本默认安装的是python3.7,在里面自带一个python环境,我们不需要用到它。

    2022年8月27日
    3
  • 异或运算(XOR)[通俗易懂]

    异或运算(XOR)[通俗易懂]本文简单介绍计算机体系中的异或运算,运算其特点以及在数据安全领域的应用。异或运算介绍XOR全称为exclusiveOR,简写为XOR,中文称为异或运算。异或运算是一种数学运算符,主要应用于逻

    2022年7月1日
    54
  • reaver使用相关[通俗易懂]

    reaver使用相关[通俗易懂](非TP-LINK路由推荐–d9–t9参数防止路由僵死reaver-imon0-bMAC-a-S–d9–t9-vv)小结-学习时应因状况调整参数(-c后面都已目标频道为1作为例子)目标信号非常好: reaver -i mon0 -bMAC -a -S -vv -d0 -c1目标信号普通: reaver -i mon0 -bMAC

    2022年5月4日
    107
  • python range在for循环里的用法_PyThon range()函数中for循环用法「建议收藏」

    python range在for循环里的用法_PyThon range()函数中for循环用法「建议收藏」最初range和xrange都生成可以用for循环迭代的数字,然而在python2和3里实现方式并不完全一致,下面着重讲讲python3的range()函数for循环用法。1、函数语法range(start,stop,[step])2、参数说明start:可选参数,计数从start开始。默认是从0开始。例如range(5)等价于range(0,5)stop:必选参数,计数到st…

    2022年8月12日
    2
  • Keras入门(八)K折交叉验证

    Keras入门(八)K折交叉验证在文章 Keras 入门 一 搭建深度神经网络 DNN 解决多分类问题中 笔者介绍了如何搭建 DNN 模型来解决 IRIS 数据集的多分类问题 本文将在此基础上介绍如何在 Keras 中实现 K 折交叉验证 什么是 K 折交叉验证 K 折交叉验证是机器学习中的一个专业术语 它指的是将原始数据随机分成 K 份 每次选择 K 1 份作为训练集 剩余的 1 份作为测试集 交叉验证重复 K 次 取 K 次准确率的平均值作为最终模型的评价指标 一般取 K 10 即 10 折交叉验证 如下图所示 用交叉验证的目的是为了得到可靠稳定的模型 K 折交

    2025年6月14日
    0
  • 我自己实际操作安装MyCat实现读写分离和遇到的一些问题

    我自己实际操作安装MyCat实现读写分离和遇到的一些问题

    2021年7月10日
    130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关注全栈程序员社区公众号